网站地图
RSS订阅
广告投稿
您的位置:www.eojoo.com > 情感家园

情感家园迪庆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移民画卷:和谐幸福新家园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4-9-25 19:52:24 人气: 标签:情感家园
导读:移民搬迁从来都不是一条平坦之,尤其是地处藏族群众聚居区、教区,为何没有出现一人?移民新村为何又如此和谐、整洁、优美?请跟随记者一起走进3个移民新村,去看…

  移民搬迁从来都不是一条平坦之,尤其是地处藏族群众聚居区、教区,为何没有出现一人?移民新村为何又如此和谐、整洁、优美?请跟随记者一起走进3个移民新村,去看看迪庆州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有怎样一幅移民画卷—

  核心阅读

  8月19日至20日,记者走进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3个移民新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一幢幢漂亮的藏式新民居。达拉新村旁新开垦的耕地里,一群藏族妇女正在挥汗如雨地劳作;吉念平新村文化广场上,生龙活虎的藏家小伙在兴高采烈地打篮球;小中甸新村的老人在一起谈笑风生,幸福、快乐洋溢在脸上。这就是迪庆藏族自治州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移民搬迁工作实行“政企合作整合资金、先建房后搬迁”描绘的和谐移民新画卷。

  亲情移民 从“谈判对手”到“亲如一家”

  “兄弟,天气这么热,来我家喝碗酥油茶吧!”

  “阿哥,工作干完后到我家来吃晚饭嘎!”

  香格里拉县移民局副局长拉茸不管是走进移民新村,还是来到淹地不淹房的村子,只要当地群众看见他,都会邀请他到家中坐坐。这仅仅是迪庆藏族自治州各级领导和移民干部牢固树立“为民、、富民”,“政策移民、亲情移民、阳光移民、和谐移民”工作方法,坚定不移地走开发式移民之的一个缩影。

  以发电、生态为主,结合防洪、灌溉和城乡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3235米,总库容1.5478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2732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15MW,灌区总干渠长25.397公里,灌溉面积1.612万亩,可解决灌区内1万人饮水和约5万头牲畜用水。对改善长江中上游生态,增强高原农牧产业展,加快藏区各民族脱贫致富步伐,提高当地群产生活水平,建设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意义深远。但是,该工程枢纽和库区建设占地淹没影响涉及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联合、和平两个村民委员会17个村民小组,灌区则覆盖8个村民小组,需搬迁安置移民149户700多人,生产安置移民2000多人。如果移民干部不带着感情沉下心把工作做细做实,只要哪个环节没有做深做透,那后果就不堪设想,更不可能看到今天移民新村欣欣向荣的和谐发展景象。

  长期坚守在移民工作一线,天天走村串户的联合村委会主任七林顿珠,他和家人不知被村民和亲戚骂过多少次。特别是他家有一个亲戚,经常找他吵闹:“你当官连亲戚都不要了,搬迁这么大的事也不照顾照顾,我们一点好处都没有沾着,你这官还有什么当场。”可他却一直一碗水端平。这个亲戚就气势汹汹地冲进他家,把他家的玻璃窗子砸个粉碎,可他却镇静地跟亲戚讲:“我这村主任是大家公选的,如果对你家搞特殊,那全村人会怎么看我,我们是亲戚,你更要理解我、支持我才对。”他的妻子央对他说:“你为了公家的事,村民和亲戚都被你得罪完了,让我跟儿孙们怎么见人。”女儿鲁松卓玛说:“我阿爸的工作我能理解,但村民和亲戚指桑骂槐的声音和白眼,我实在受不了,就只好时常背着家人哭泣。”

  回忆起动员库区群众搬迁时的情景,拉茸笑脸中带有几分苦涩。

  小中甸镇藏族群众建盖民居都比较宽大,按原先移民安置规划每户建房宅的面积指标,移民根本不会同意搬迁。拉茸一行4人到吉念平村民小组做移民群众工作时,天天挨骂已是家常便饭。

  村民提出:“安置点地基不牢固,在那里建房不安全。还有就是规划提出的房屋建筑面积太少,不符合我们藏家人住房的生活习惯。”当时,这确实让拉茸为难了,如果答应了移民们的要求,就意味着移民投资的无限增加,“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他向领导汇报后,及时找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地质勘测和设计,千方百计争取协调整合相关资金对地基进行了加固处理。同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协调设计单位、项目业主对移民建房宅和菜地面积规划指标进行了适当调整。拉茸又“厚着脸皮”一次次上门做移民的思想工作,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跟移民交心谈心,移民们被他了。一位移民从家里端出热气腾腾的酥油茶递给拉茸:“兄弟,什么都不要说了,这么冷的天气,你们还是早点回去休息吧!我们提的要求,只要是合理的,你们都满足我们了。以后,你们说什么,我们就听什么,一切照的要求去做。”

  “兄弟”二字,让拉茸跟移民从“谈判对手”变成了“弟兄姐妹”,也让移民干部和移民们成了“亲戚”。拉茸情不自禁地说:“后来,我只要来到村里,他们都要请我喝茶吃饭,离开时还要送饼酥油。如果,他们还不高兴。”

  因为这份情意和信任,拉茸和移民干部到其他村开展宣传动员工作,也进展得异常顺利。拉茸诙谐地说:“移民请搬家客时,都会打电话给我,请我去玩玩。为了这份情,我再忙都要去。”

  倾听着移民们快乐的诉说,看着移民们幸福的笑脸,七林顿珠深有感触地说:“带着感情做好移民安置工作,把移民群众视为亲人、朋友、兄弟姐妹,与他们建立良好感情,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温暖,是我们做好移民工作的基础。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了亲情移民,移民搬迁工作才会有不竭的动力与活力。”

  迪庆州移民局局长马士铭说:“移民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是一种非自愿性的移民,是在非自愿前提下的利益调整,较为复杂和。为努力做好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工作,州、县移民开发局转变作风,思想上靠近移民、行动上亲近移民,认真落实一线工作法,深入开展、调研和谈心等工作。我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深入一线协调指挥,在依法依规安置移民工作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多次召开协调会,对重点、难点问题专题督查,面对面解决问题、点对点克服困难。”

  服务移民 从“心存疑虑”到“心怀感激”

  尽管移民已同意搬迁,但房子如何建盖,耕地怎样复垦,能否“稳得住、快发展、能致富”,一直着当地党委、,特别是移民部门的智慧。

  8月20日傍晚,沐浴在金色阳光中的达拉移民新村,一派温馨和谐景象:一排排新房整齐划一、整洁美观;平坦的进村公两边,太阳能灯了村民们回家的,村中的篮球场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

  达拉村民小组有55户280多人,由于地处地势较低的库区,每年雨季,整个村庄就变成了“泽国”。深受水患之苦的村民听说要搬迁,有的积极响应,有的观望等待。究其原因,正如一位村民所言:“我们藏族有个习俗,挣得一点

  就用来建房,每幢藏房都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

  在移民干部的一再动员下,全村人想搬迁到依山傍水的一块土地上,虽然那里地基较牢固,但地势低凹,将来也许会发生跟原来居住地一样的涝灾,且群活生产条件也不会得到较大改善。为了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奔小康”,想把他们搬迁到交通方便的国道214线边,但由于土地面积狭小,难以容纳全村这么多人。后来,就选择了一块离国道214线约100米的荒坡地,准备让村民在那里建房。可村民们却说:“这种破荒坡,地基不稳固。”为打消村民们的疑虑,就出资100多万元加固了地基,并把“三通一平”基础设施全部配套建好。村民们看到为群众考虑得这么周全,设施这么完善,纷纷同意搬去建房。

  破解了一道难题后,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村民又问移民干部:“房子虽然盖在那荒坡上,但我们的土地被淹没了,让我们搬到这半山腰来喝西北风?”移民干部回答:“一定会帮助你们在村子周围复垦土地的。”村民们急了:“这种地方,连草都长不起来,能种出青稞?”把土地复垦出来后,就把村民原来种植土地上的熟土搬到新复垦的土地上,有效解决了土地熟化问题。七林顿珠说:“这些熟土都在库区,淹了太可惜了。我们想办法把移民种植了几代人的熟土,也搬迁到复垦给他们的耕地里。”拉茸说:“我们只有多跟移民交心谈心,鼓励他们树立生活的勇气,才能让他们在焦虑中冷静下来,提振起建设新家园的信心。”

  该村村民小组长罗提说:“移民干部在做搬迁动员工作时,我们提出什么要求,只要合理,不苛刻,他们都竭尽全力帮助我们。尤其是在建房和土地问题上,哪家需要建材或是物资帮助,他们都不厌其烦地去帮,而且还协调种植企业来租赁我们新复垦的土地。”

  罗提看着自家崭新的房子高兴地说:“我们原来居住的村子,由于基础设施不健全,脏、乱、差现象十分普遍,道凹凸不平,群众出行极为不便,特别是雨天,整个村子都是污水,门都出不去。”

  村民鲁茸玉单说:“我家原来居住的房子没有现在的大,也没有现在高,家中的雕刻也没有现在的好,而且一楼还养牛。现在,盖起了牛厩,人畜分居,整栋房子都显得干干净净,也闻不到臭味。把我们当成亲人来关心、,我们一定会安下心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真情融化冰山,汗水浇开。迪庆州各级移民干部们披星戴月、披肝沥胆的实际行动深深打动了移民的心。“移民的信任不能,移民的期望更不能!”迪庆州副州长农布央动情地对记者说:“我们在当好他们保姆的同时,还要尊重他们的意愿,解决好他们的合理,实意为他们排忧解难。”

  发展移民 从“自给自足”到“扶持项目”

  移民虽然已顺利搬迁并稳定安居,但如何引导和扶持移民“快发展、能致富”之,又成了一道摆在当地党和面前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真不敢相信,家才刚搬来,就有土地种了。”

  “地虽然不是原来的地,但土还是原来的土。”

  “原来我们靠种地为生,现在靠租地打工挣钱为生。”

  走进达拉移民新村新复垦的耕地里,一群藏族妇女正在种植了玛咖的地里拔草,谈起搬迁后的新生活,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谈开了。

  为使移民群众能够“安得下、稳得住、快发展、能致富”,迪庆州把安置移民新村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以及项目扶持紧密结合,既满足了搬迁安置的需要,又考虑到了移民村的长远发展,真正确保了搬迁移民和谐生活、和谐发展、和谐致富。

  和平村委会小中甸村民小组移民七林央拿出她家的“储蓄一本通”给记者看,她家6口人,仅草原生态、综合直补和良种直补加起来就在一万元左右。罗提家也有6口人,有一人纳入城镇低保,另外5人享受了农村低保,全家每年都能拿到9000多元。他说:“原来主要靠种植青稞、油菜等维持生计,由于产业结构单一,自给自足都有些困难。现在,我们村把复垦的土地以每亩500元租赁给企业种植玛咖,然后大家跟企业打工,每天也有100元的收入。”他的儿子插话道:“这个季节,我们还可以到山上捡点松茸卖。我觉得,我们移民不是一群孤独游走的孩子,而是党和寝食不安的牵挂。这种牵挂,是血浓于水的鱼水亲情。”

  村民小组长罗提还说:“我们靠近国道214线边的那块地,等水库蓄水满后,按照规划,准备发展旅游产业,让村民开店经营。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比原来好过多了。”

  联合村委会齐学谷村民小组有村民56户300余人,属于淹地不淹房的生产安置移民村。村民小组长恩主说:“原来我们村因不通,家家都很贫困。这次修建水库,柏油已通到口,我要利用好这个机会,计划建一个帐篷山庄,并备好烧烤架和干柴,让城里人和外地游客到我这里休闲。”

  和平村委会小中甸村民小组党支部兼村民小组长格桑农布拿出他已办好的营业执照说:“移民后扶政策落实后,我们村准备走农民专业合作社之。全村三分之一人口从事种植业,三分之一搞养殖业,三分之一发展旅游业,形成种、养、游一条龙发展,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利润归村集体,然后分红到户、到人。”

  44岁的达拉村民小组村民农布七林把房子建盖好后,一楼用来销售旅游商品和野生菌、中药材等地方特产,每年有5万多元的收入。他说:“有一些自驾游、骑自行车游和徒步游的旅客,他们又不想到城里住酒店,我打算在家里搞一个驿站,并在口搭起几顶帐篷,让一些驴友与我家人同吃住,让他们也感受感受藏家人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风情。我这样做,还可以带动我们村的移民开办旅店或旅游商品特产店,让全村移民共同踏上小康富裕。”

  记者 尤祥能/文 通讯员 温志平/图记者手记

  一颗换

  移民搬迁工作历来都是移民干部犯难、头疼的“烫手山芋”。因为它事关国计民生,涉及库区群众切身利益。所以,移民工作的好坏,关乎到地方和谐稳定大局。为破解号称“天下第一难”的这道难题,迪庆州始终对移民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视移民为亲人,千方百计让移民在新家园开创和谐幸福新生活。

  各级移民干部为了移民工作战烈日、斗严寒,披星戴月,奉献。既要当好党和的“参谋员”、移民政策的“宣传员”、移愿的“传递员”,还要当好化解移气的“疏导员”和移民群众的“娘家人”。忍辱负重的拉茸,为了让移民搬得顺心、住得、过得舒心、活得开心,已有3年不知双休日和节假日;被当地群众誉为“黑包公”的七林顿珠,为公平、、公开移民政策和补偿,亲戚直到现在都不理他及家人。正是因为这些移民干部从搬迁前、搬迁中、搬迁后等各个环节和细节都做到了通盘考虑,提前准备,才使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实现了安全、顺利、和谐的目标。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迪庆州在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工作上,不等不靠,立足打基础、管长远,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快发展、能致富”的目标,与库区周边生态经济带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相结合,与国电合作,充分发挥资金整合的倍增效应和聚合效应,举全州之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创新移民搬迁工作新模式,全力以赴抓好库区移民安置各项工作,使移民安置点呈现出生活宜居、生态优美、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尤祥能

延伸内容: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