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有这样两位教师,一位是工作近二十年的中年教师,她对工作认真,课上喜欢把知识翻来覆去,拜碎了给学生,在他的课上学生很少主动回答问题,总是低着头,课堂上安静得让人觉得喘不过气;他经常下班后留下学困生,从不吝惜时间,但学生不愿与老师沟通,同学之间关系也很冷淡。四年级时成绩在年级三个班中还有一些优势,但越到后来,他带班越吃力,虽然早来晚走成绩却不如人意。相反,一位工作十年的青年教师,四年级时成绩是三个班中最差的,但他在课上鼓励每位同学发言,让学生尝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亲自动手实践学习,连班上成绩最差的学生,课上也能很自信的回答老师的问题。班上开展各种学习评比,学生积极性高,一年后,学生的数学成绩就跃居年级第一。分析两个班的情况,固然是两位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但不能不承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人会质疑情感培养有那么重要吗?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一般伴随认识活动出现,并且与认识活动交织在一起。它是主体对与其有意义的客体满足与否所产生的心理体验。 现在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学校的学科教学,尤其是自然科学,迫于质量的压力,教学中只集中在认知目标上,而忽视情感目标,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这显然是错误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指出: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在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无疑,在教学指导思想和方向上,提高了情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心理学认为,所有心理事实都无一例外地被包括在这两个方面之内:一是结构的方面,即主观的方面;二是功能的方面,即认知方面。从主观角度看,全部心理事实,即最低级的以及最高级的东西都是情感;从认知角度看,所有心理事实都是智慧的,即最高级的以及最低级的心理事实都是以掌握某些真理作为其内容。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分析,学习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感觉——思维——创造,这是认知过程;二是兴趣——情感——意志,这是意向过程。一方面,认知决定着意向的强弱,当认知活动深入进行时,意向过程会得到相应的加强;另一方面,意向又决定着认知水平,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情感不强烈,意志薄弱时,就难以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只有把认知和意向这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起来,才能获得相得益彰的学习效果。 过去,我们的教学注重知识、能力目标;现在,我们的教学除了注重知识和能力目标外,还注重过程、方法目标。可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因为无法考试,就放弃。当今的技术时代,不是不要情感教育,二是更需要情感教育。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所以,我们未来的教学除了注重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外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在课程的今天,学校在数学学科教学管理中,引导教师关注学生情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为此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更新观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如何从小养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稳定的、积极的数学情感是十分必要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情感因素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三大因素之一,“学生情感上的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求知、抱负水平低,性差,情绪波动大等等,必然使其学习行为消极化,乃至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强化其惰性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学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因而不断地产生学习困难。”因此,教师首先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端正教育思想,消除低估、削弱情感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的偏差,从认知、情感两个方面全面确立教学目标,实施愉快教育,切实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教学质量。 下面就是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教育学生获得成功的一个例子。周某,男,四年级学生,有一个姐姐,爸爸妈妈身体不好,平时与姥姥生活在一起。由于周某从小身体不好,家人对他关爱有加,甚至是溺爱。班主任韩老师任教四年,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但缺少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方法,学生周某对老师的教育方式产生,平时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课上明明会回答的问题也说不会,造成数学成绩差,老师对他无计可施。作为学校管理者,发现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指导班主任主动与家长联系,通过家长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周某属于情绪化性格,心情不好,就表现出不能按时作业、回答问题,甚至与老师对立。其次我们指导改变教育方法。一是学会沟通,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周某身体不好,老师就可以说:“你一定要多喝水,可不要感冒呀”。“今天的作业有什么困难?如果有需要,老师会随时帮助你”。二是学会鼓励,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情商、智力水平发展各不相同。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扬长避短,学会鼓励。老师可以这样说:“你今天完成作业比昨天快了不少,继续努力,我相信你会做的更好”。……就这样老师的变化带来了学生的改变,周某平时遇到老师会大声地问好,性格开朗了,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 二、教师建立平等的情感氛围 课堂不仅仅是空间概念,也应该是情感家园,让师生有共同的归属感;应该是个享受的乐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探究之乐;应该具有宽容的怀抱,容纳暂时的缺陷和不足,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在这样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下,师生开始一段之旅。 要创设这样的情感氛围,首先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教学情感。教师是课堂心理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形成和谐的共鸣,增进感情交流,建立师生同步的良好数学情感场,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为此,学校提倡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教态要亲切,语言要和蔼。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做了许多实验,最后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率=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设想一个情绪不好、感情淡薄的老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 2.教学要,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对别一部分人(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漠不关心;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 3.采取鼓励性的及时评价,善于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提问、业和其他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创造的火花;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微小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许多教师的经验说明,通过鼓励性的及时评价,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二年级的荣老师,每节课对学生评价都非常及时、有针对性。比如,刚上课荣老师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后,评价他:他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让我们大家都听得非常清楚,再回答问题都向他学习好吗?这样的及时评价既起到表扬的作用又给后面的同学树立了榜样,号召他们回答问题时也这样做。遇到回答不上来问题的同学,荣老师会说:“他遇到点困难,谁快来帮帮他。”一下子给孩子解了围,及时消除了学生因答不上问题产生焦虑的心理。在荣老师的课堂上每位同学都愿意回答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源于荣老师懂得教育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导向、激励和矫正的作用,将学生素质的提高为着眼点和根本点,学会欣赏和赞许,多肯定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每位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信和受鼓舞的氛围中扬长避短,展现个性、造就成功的生命。 三、教师创设愉悦乐学的心理情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学生探索真理的。”创设愉快乐学的心理情感,教师就要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彻底摒弃教师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兴趣,他们学习的良好情感和自信心,使他们不断增强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这方面,一些教师实施愉快教学,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学习。例如: 1. 根据小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设计新颖问题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望和学习兴趣。 比如,五年级魏老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工人叔叔要制作的两个包装箱,先提问:这是什么立体图形?学生很快根据前面学过旧知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做出判断。再提问:如果工人叔叔做这样两个包装箱,你猜猜哪个用纸多些?面对问题,学生没有马上回答。这个问题正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由于小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所以他们在头脑中调动所有学过的知识,想找到答案。这是魏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去探究这个问题。学生那种猎奇的心理使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魏老师设计在新课开始的问题情境可以是说让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2.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抓好直观教学,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 第一,可以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强化观察、制作实验活动,让他们多种器官并用,丰富感性认识,提高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 第二,可以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抓好课堂讨论和学习竞赛活动,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第三,可以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每一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多种学习经验的综合。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手段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益于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巩固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情感状态。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中适当开展小游戏活动,作律动操,都是成功的实践经验。 四、教师建立探究创新的心理情感 要建立这样的心理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发挥“导”的作用,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自己探索知识、发现规律,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两个问题: 1.探究的问题要科学。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索性问题把握程度不够,不是过于简单了,就是过难了。探索性要求,一方面,所给出的数学问题不能过于简单,缺乏思考的余地,不点就通、不思就懂的问题是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另一方面,所给出的数学问题又不能过于复杂、高深,超出了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否则,学生将会由于对知识理解、问题解决过于困难而产生厌烦心理。教学应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2.不断激励学生的探索。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障碍,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他们在探索过程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也会产生种种情感。对此,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一方面,要加强学习方法的点拨,为学生思维“铺架桥”,帮助他们克服认知上的障碍,强化积极的情感;另一方面,要用直接或用暗示的方式把期待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体验到老师的亲切与信任,从中受到激励,坚定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数学情感。 爱因斯坦曾经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在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下,已经成为师生个性发展、忽视师生生命创造力发挥的藩篱。时代发展到今天,一场以生命关怀为支点的教育也孕育而生,课堂教学成了这场教育中最需要变革的表垒之一,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因为情感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起着关键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